郭海霞展示烙畫《清明上河圖》 華商報記者 陳團結 攝
  
  更多內容請掃二維碼
  畫板上的人物只有米粒般大小,但隨風飄揚的衣襟,手裡拿著的器物,卻看得真真的;亭台樓閣窗欞分明,連每一株樹木樹葉顏色的變化,幾乎與原著不差絲毫。這幅寬30釐米左右、長9.28米的烙畫版清明上河圖全捲,出自一個24歲的聾啞女孩之手。
  耗時一年 完成近十米長捲
  在位於朱宏路附近的陝西省城市經濟學校的烙畫教室,綠色長桌上靜靜躺著一幅近十米長的烙畫版清明上河圖全捲,這幅剛完成的我省首幅烙畫版清明上河圖全捲的作者,是個名叫郭海霞的聾啞女孩。
  2010年,郭海霞考上陝西省城市經濟學校工藝美術專業,因為在校表現出色,去年中專畢業後被破例留校做一名工藝美術助教。華商報記者見到郭海霞時,她正坐在教室埋頭作畫,教室里展出的烙畫作品大多都出自她的手。
  指導老師田蕾說,烙畫是中國一門古老且稀有的畫種,是靠火燒熱烙鐵在木板、葫蘆等物品上熨出烙痕作畫。在陝西從事的人也不少,但從沒有人完成過完整版的清明上河圖。學了三年烙畫專業的郭海霞悟性高又愛鑽研,便讓她嘗試烙畫一幅有難度的作品《清明上河圖》。
  從去年11月著手到現在,除了代課和工作,其餘時間郭海霞便把自己關在教室里,拿著烙畫筆描繪自己的作品。郭海霞先照著原著在白楓木畫板上用鉛筆打出手稿,再用烙畫筆一點點加工顏色、層次。烙畫非常費工夫,即使一天連續畫七八個小時,也頂多畫出書本大小的一塊來,足足用了一年時間,郭海霞才完成了這幅八張畫板,總長9.28米的烙畫版清明上河圖。
  一歲半發燒用藥過量致失聰
  這個來自銅川市王益區的女孩,1歲半時發燒因用藥過量導致雙耳失聰,從此便生活在無聲世界里。五歲時的一天,父母帶她去醫院看耳朵時,她對醫院走廊牆上的一幅幅招貼畫產生了興趣。
  從此,家門口的泥地上,田地邊的土堆下,沒有玩伴的郭海霞用隨手揀來樹枝開始模仿看到的東西,學著用圖畫描繪自己的內心世界。經濟拮据的家裡連紙筆都買不起,一套水彩筆對郭海霞來說更是沒法提出的奢望,而當畫家的夢想卻從那時起,扎根在郭海霞心裡。
  七歲半,郭海霞被送到普通小學隨班就讀,不會說話的她,變得更加自卑內向,幾乎不再和任何人交流,把自己關在繪畫的世界里。課間別的同學聚在一起聊天,她頭也不抬地凝神畫畫;每逢假期結束,郭海霞抱回課堂的卻是厚厚的繪畫手稿。直到九歲,重新進了盲啞學校,她才漸漸地願意與外界交流。
  郭海霞考上陝西省城市經濟學校工藝美術專業後,逐漸被老師們發現是天賦最高、作品也最優秀的學生。繪畫也讓郭海霞變得更加自信。如今她不僅有能力養活自己,還能從事自己喜歡的美術專業,她說:“已很滿足了,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。”
  當華商報記者問到郭海霞想不想繼續學習深造,她說,再學下去太花錢了。原來郭海霞的父母都年過六旬,還在打零工,哥哥也在建築工地打工,從小看著家人辛苦掙錢供自己上學、看病,郭海霞很是心疼,“拖累父母哥哥這麼久,現在我終於有份工作了,能養活自己,每年還能存點錢給家人。”郭海霞用手語說,希望用自己的收入補貼家人,讓家人生活得好一些。
  據瞭解,陝西省城市經濟學校專門招收殘疾人學生學習職業技術,設置有工藝美術、服裝設計、針灸推拿等專業,目前還有50多名工藝美術專業在校生在學習烙畫技藝。田蕾說:“聾啞學生很多適合學習美術,他們觀察力強,不易受外界干擾,能靜下心來作畫,因此創造力也較強,而學校十分需要郭海霞這樣專業技能強、懂手語的老師。”
  華商報記者郝蕾
  清明上河圖
 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,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,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。清明上河圖寬25.2釐米,長525釐米,絹本設色。在五米多長的畫捲里,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,牛、騾、驢等牲畜73匹,車、轎二十多輛,大小船隻29艘。房屋、橋梁、城樓等各有特色,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征。
  (原標題:24歲聾啞姑娘耗時一年烙畫9.28米長清明上河圖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z79szdjd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